施岳樓今昔
施岳樓始建于1913年(民國二年),原為美國傳教士施太太、岳太太捐修,它是學校至今僅存的原涪江女中的一所建筑,原先并無名字,,后來隨著時代的變化而有了不同的名。50—60年代,反帝反修,取名“反帝樓”,70年代,學校修建的宿舍不足,將其作為教師宿舍,改名為“東舍”(原涪江女中教室也作為教師宿舍,取名西舍),80—90年代,用作學校行政辦公房,改名“行政樓”,2003年,學校進行校園文化建設,為不忘此樓乃施、岳二人所捐修,于是又正名為“施岳樓”。其始,施岳樓本系傳教、住宿、辦公的綜合用樓。樓共有四層:底層為地下室,低而暗,僅作防潮之用;二樓進門右邊為原學校辦公用房,左邊為傳教用房,即禮拜室。每逢禮拜日,美國傳教士及其信徒常在此室做禮拜。此外,教士們也常請一些社會名流等到此閑談,并以糖果等招待,彬彬有禮,從不強迫誰入教;三樓為傳教士住所,東西各兩間,每間除臥室外,均配設有小屋作為換衣間,一年四季根據(jù)氣溫的變化,選住合適房子。最初施太太、岳太太住此,后來克依德、蘇學貞住此,直到被驅逐出國。頂樓通常不住人,作貯藏室用。進門墻壁上嵌有二石碑。施太太碑是原有的;岳太太碑原嵌于雷鋒樓墻上,因雷鋒樓拆建,其碑放于施岳樓底,2003年始鑲嵌于施岳樓墻上。其文為:“華美女學堂系美國教士施太太捐修 民國二年立”“華美女教堂系美國教士岳太太等捐 民國二年建”